欢迎来到河南经济网官方网站!
第三组广告
发布日期:2025-07-27|来源:河南经济网|责任编辑:晓飞
臧新义“新人文书法诗”的美学探索与精神守望

臧新义先生作为当代“诗书合璧”的典范,其创作将自作近体诗的隽永与书法艺术的深邃熔铸一炉,在笔墨与文字的共鸣交响中,复活了中国传统文人艺术“诗书相生”的传统文脉。他的新人文书法诗,既是对经典碑帖的临摹感悟,亦是对千年文脉的深情回望,更是在现代语境下对士人精神的重新锚定。

一、诗书同构的文人传统

臧新义的诗书创作始终遵循着“以诗入书,以书养诗”的互文法则。其书法取法广博,追求“金石气韵”与“书卷气息”的融合。隶书力追秦汉古雅气厚的大境之美,楷书则取法颜褚,浑朴厚重中透出清雅笔致;行草则深研二王法帖,并在宋苏黄米及明董其昌王觉斯等处化身立法,潇洒旷达,矫纵散逸处,风神洒落。他曾以诗言志:“三十馀年与古徒,朝临暮写燥渐无。诗心自有风神见,祈得金丹造化图。” 诗书一体,恰是其艺术境界的最佳注解。这种笔墨实践直接滋养了其诗歌的意象系统。例如《甲午中秋临汉〈封龙山颂〉有感》:“今夕将逢汉时月,因之把盏再挥毫。封龙山刻真名世,明月天心秋意高。”诗中“汉时月”与“今夕挥毫”的时空呼应,恰似挥毫时墨痕渗入宣纸的瞬间——书法临摹的动作,升华为与古人精神对话的诗性仪式。而“明月天心”的澄明之境,正是其书论中推崇的“致虚守静”道家美学的诗意显影。

35a05402a49042379a124a8fbd0a1c25_tplv-obj.jpg

臧新义主张书法应融入日常“书法生活化”,认为“得半日之闲,临古帖数纸,可抵十年的尘梦”。在秋日古院内静写晋人尺牍时吟咏道:“魏晋风流几度雄,朝临暮写意匆匆。小园燕坐心如水,一任长风啸碧空。”(《甲午国庆大风先农坛书院临诸晋帖有感》)诗人常年沉浸于晋人法帖中,此日临习时,遇秋日大风激荡,触景生情而为诗。“几度雄”暗含历史纵深感,魏晋风度历经千年仍具磅礴生命力。“燕坐”,苏轼有句云“吾燕坐寂然”,类如禅语“宴坐”,喻沉静观照。“一任长风啸碧空”,自然与精神的交响:窗外狂风“啸碧空”与内心“心如水”形成张力,大风乃天地之气,一如书法线条的奔放洒脱。

8db8749d01af492c8b3d2ab82c43356f_tplv-obj.jpg

此诗可视为臧新义先生诗书生活的缩影:他出身教育世家,幼从祖父习书,后师从书法大家刘艺先生,始终以士人传统为根脉,在“朝临暮写”的深耕中,将时空(古帖与秋风)、心境(静坐与长啸)融为笔墨的生命律动,为当代书法承续“士人传统”提供了精神样本。

二、林泉心斋,古典意象的现代诠释

臧新义擅于构筑经典意象,赋予其当代文人生活的风雅。其诗中的“器物”与“自然”意象,均承载着双重文化基因,如《清明海棠花开之际背临寒食帖有感》中“海棠无次第,满树应时开。忽起东坡意,千年与古徊”,“背临”不仅是技法重现,更是灵魂的“在场”。海棠花开(当下)与寒食萧瑟(往昔)并置,“徊”字让诗人在千年时空中自由穿行。书法墨迹与自然物象在诗中再次交融,达成视觉经验与诗性想象的生动诠释。

另如《甲午临王珣〈伯远帖〉有感》:“风流王谢数千年,巷陌寻常代代传。自古幽人多弄世,三希晋迹两如烟”,以“王谢风流”对应三希晋帖仅存之真迹,成为文明传承的象征。以“幽人弄世”慨叹世事沧桑,白云苍狗多变幻。

最典型者莫过于《甲辰三月修禊日有感》

三月常修禊,兰亭曲水流。

平生无远志,一室一沙鸥。

汉晋唐为序,苏黄米亦俦。

淡然方寸内,今昔若藏舟。

颔联,表面看“平生无远志”似消沉,实为对世俗功利主义的自觉疏离。诗中“一室一沙鸥”,类比杜甫笔下飘零天地间的沙鸥,在此栖息于“一室”,象征自由无羁,又呼应《兰亭序》“或取诸怀抱,悟言一室之内;或因寄所托,放浪形骸之外”。观山水之旷达,处一室之自在,这种“芥子纳须弥”的意象转化,蕴含陶渊明般“心远地自偏”的古今文人生存哲学。又如:“寂寂寥寥夜与辰,一书一笔一闲人”(《庚子疫际杂感》),三个“一”字的排比,以最简意象(书、笔、人)构筑起封闭环境下的精神心斋。

34b2795372d249ca928cffe8531e6f68_tplv-obj.png

三、用典艺术:历史折叠今古情

臧诗中典故的运用绝非炫学,而是构建古今对话的密钥。试看《读师尊刘艺先生雪泥鸿爪有感》:“幽燕老将气雄浑,麟笔初成卧昼昏。书史千秋谁与共?雪泥且得爪鸿痕”。“雪泥鸿爪”化自苏轼《和子由渑池怀旧》,原典感慨人生无常,在此转喻书法传承的永恒性——师尊笔墨如飞鸿留痕,超越时空局限。

再如,“汉晋唐为序,苏黄米亦俦”(《甲辰三月修禊日有感》),将千年书史压缩为“我的当下”,体现与古为徒的书学观。尾联“淡然方寸内,今昔若藏舟”,“藏舟”典出《庄子·大宗师》,本喻万物变迁不可固守,诗人却反其意而用之:方寸之心如壑藏舟,以淡泊守护文化本体,对抗时间流逝。这种用典,以古典语言述说现代心性,饶具思辨,而深意藏焉。

再看《辛丑暮秋感怀》:“暮秋伤远望,也欲哭途穷。尽日拟碑帖,偶然谈雅风。三王兼老米,五柳作邻翁。心有诗书酒,何妨与世同。”“哭途穷”原典出自《晋书·阮籍传》,后世文人用此典者,代不乏人,杜甫“舌存耻作穷途哭”(《秋暮枉裴道州手札》),李白“穷途方恸哭”(《古风》),苏轼《黄州寒食诗帖》“也拟哭途穷,死灰吹不起”,更是诗书俱佳之经典。疫情之际,深柳堂窗外已是暮秋景象,伤于不能出门,遑论远行,四顾茫然,自然触发“途穷之哭。”

105871d422f9460d9d7d3e86656ed8ed_tplv-obj.jpg

四、格律音韵:金石之声入诗行

臧新义的诗作严守近体诗之格律,并在声律节奏中暗藏书法律动。其用韵考究,多择尤、侵、真等悠远深沉的韵部,犹如书法线条的顿挫而绵长。如《临王徽之〈新月帖〉有感》:

中“欲筑兰亭栽石竹,仍怀晋迹醉觞流”,此联平仄交替如行笔顿挫,“栽石竹”三字仄起陡峭如“折钗股”,“醉觞流”平收绵延似“屋漏痕”。韵脚叠用尤韵,悠扬尾音,恰似曲水流觞的潺湲之声,让晋人风华在音律中重生。

《辛丑暮秋感怀》颈联“三王兼老米,五柳作邻翁”中,五位诗人、书家,皆为邻翁,妙以流水对,工而贴切。《甲辰三月修禊日有感》中“汉晋唐为序,苏黄米亦俦”,“汉晋唐”“苏黄米”以三个朝代及三位书家入对,如碑刻题跋般简古凝重。平仄的提按转换,暗合行草书笔锋的顿挫与飞白,形成“诗中有笔,笔中有律”的独特美学。

五律《诗酒之间》亦见匠心:“岁岁长安住,晨昏人境行。不时来旧雨,何必共心情。妙语解文味,微风辩树声。今犹思小隐,聊作一书生。” 颔联“旧雨”与“心(新)情”,颈联“妙语(雨)”与“微风”,皆构成谐音之借对。

颈联“解”与“辩”二字锤炼精当,恰似书法中锋侧锋之转换,并蕴含陶渊明“奇文共欣赏,疑义相与析”及“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”之意;而“微风辩树声”以通感写静寂,再现书斋中“阒寂闻秋声”的禅意瞬间,音韵与意境浑然一体。“平生无远志,一室一沙鸥。”“平、无”分别对仗“一、一”,虚实相生,欹正间之,可谓偶得之妙。

21cced46ae52428cbadfcfd5214d2019_tplv-obj.jpg

结语:藏舟于壑的永恒当下

臧新义先生的书法与近体诗创作,以“与古为徒,守望经典”为旨归,将墨迹与诗心熔铸为独特的艺术语言,代表了当代文人对“诗书合璧”文化道统的继承和深刻复苏。他的书法诗以书法实践为根系,在格律的框架内涌动书卷之气,在古典意象中注入现代文人的哲思,构建起一座贯通古今的美学桥梁。他重新定义了新人文书法的使命:以诗为楫,以书为舟,在历史长河中锚定生命的永恒价值。此般创作,非仅技艺的展示,实为一场贯通千年的精神修禊。

春来半日写兰亭,曲水流觞皆性灵。

罢管且吟一杯酒,但书古纸不需醒。

这首《己亥春三月午临<兰亭序>有感》七绝自题诗,无异于夫子自道,正是臧新义先生艺术灵魂最本真的写照——在兰亭的曲水畔,在悠然的醉意中,人文、诗意、书法,古今性灵已成合璧,浑然交响。

  乙巳暑夏,老雨于北京寓所


分享到:

上一篇:钧瓷研学“热”许昌

下一篇:暂无

    高端访谈

    热搜词